![]() |
寄件者 台北寶藏嚴 |
17世紀末,清朝正式統治台灣,大陸漳泉移民開始移民台灣。移民地點雖以台南鹿港艋舺為主,但現今台北公館仍有少數沿著新店溪上岸的台灣前民。靠虎空山小山坡而建的寶藏巖正是當時移民之一的郭治亨及其子(一說為女)所建。
寶藏巖的巖又稱巖仔,漳州人發音為(giam ah)泉州人發音為(gum ah),本來意思是山洞,後來靠近山邊的廟就都稱為巖仔。1835年刊行的《彰化縣誌》:「閩省漳泉南人謂寺曰巖」。可見巖仔在當時應專指佛寺。而寶藏巖正是主祀觀音的山邊佛寺,因此台灣人亦稱該巖為「觀音亭」,除此,也有「石壁潭寺」、「寶藏寺」、「觀音媽廟」等名稱。19世紀後,觀音亭成為古亭公館一帶泉州安溪人的民間信仰中心,該虎空山於是又因為觀音亭坐落,成為台灣許多名為「觀音山」的一座。其中該「古亭」地名,一說即為與觀音亭有關。
經過1791年與1823年的兩次大整修,該廟仍呈現清朝特有的長廊木結構、石柱、石窗。其中觀音媽廟內的褵虎石窗與嘉慶三年設立的「觀音亭」碑,尤為著名。
(以上資料取自於維基百科)
#2
![]() |
寄件者 台北寶藏嚴 |
#3
![]() |
寄件者 台北寶藏嚴 |
#4
![]() |
寄件者 台北寶藏嚴 |
#5
![]() |
寄件者 台北寶藏嚴 |
位在寶藏巖旁的聚落,原為違建物,現被台北市政府定為歷史建築,名稱為寶藏巖歷史聚落。
#6
![]() |
寄件者 台北寶藏嚴 |
寶藏巖因地處高地,日治時期遺留下兵舍及軍事設施亦成為名為台北北區司令部的軍事要地,而1950年代的當時,寶藏巖除了觀音廟與該司令部外,民間違建只有三至五戶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本來新店溪採砂住戶或田園農家。1960年代,兩岸情勢稍稍緩和,違建禁令鬆弛,司令部軍方默認外省人居民於寶藏巖週遭興建違建事實。於是寶藏巖開始出現居民,並陸續蓋起數十戶的平房住宅。直至1970年代初,北區司令部遷移,違建興建速度更快,至1980年代止,已接近四公頃約兩百多戶人家。
寶藏巖社區的小徑
1980年代開始,台北市政府以整頓市容與水利維持等理由,開始計劃全面拆除寶藏巖社區,不過拆除過程遭到當地居民陳情與抗議。1980年7月,寶藏巖從水源保護地正式劃入臨水區的297號都市計畫公園,不過因為涉及新店溪臨水禁建區,除了寶藏巖觀音亭古蹟外,當地的台北市政府正式展開拆遷該地所有違建的計劃。
因為多個社運團體奔走,於抗爭多年後;2004年2月,台北市古蹟暨歷史建築審查委員會審查通過,認定寶藏巖歷史聚落為「歷史建築」,不過市政府仍堅持所有違建眷村住戶均需搬離,並於2007年年初完成所有遷村計劃。
(以上資料取自於維基百科)
#7
![]() |
寄件者 台北寶藏嚴 |
#8
![]() |
寄件者 台北寶藏嚴 |
已經變成了藝術村了
#9
![]() |
寄件者 台北寶藏嚴 |
#10
![]() |
寄件者 台北寶藏嚴 |
#11
![]() |
寄件者 台北寶藏嚴 |
#12
![]() |
寄件者 台北寶藏嚴 |
#13
![]() |
寄件者 台北寶藏嚴 |
#14
![]() |
寄件者 台北寶藏嚴 |
#15
![]() |
寄件者 台北寶藏嚴 |
所以,聚落裏總是繞著這個主題在轉
#16
![]() |
寄件者 台北寶藏嚴 |
#17
![]() |
寄件者 台北寶藏嚴 |
#18
![]() |
寄件者 台北寶藏嚴 |
#19
![]() |
寄件者 台北寶藏嚴 |
說真的,非常特別
#20
![]() |
寄件者 台北寶藏嚴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