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寄件者 鹿港遊廟宇篇 |
乃為清道光十九年,城隍廟始具一定規模~~
#2
![]() |
寄件者 鹿港遊廟宇篇 |
尤其是協助商家偵破竊案,更廣為信徒津津樂道。
道光廿八年彰鹿地區發生大地震,由廟方人員發起捐助,在各方信徒響應下
終在道光三十年間修繕完成。
重修後的城隍廟格局更加完備,
具有前埕、前殿、拜亭、正殿、 中庭、後殿的配置
廟埕前早年為北鹿港相當熱鬧的活動據點。
而現今所能見到的熬亭宮已是今非昔比
以往龐大的規模,在民國23年間,因日人的「市區改正」 政策影響,被迫拆除前殿和拜亭
如今所能見的熬亭宮是古蹟修護單位參酌舊照片復原的結果
原有的拜亭建築已無緣復見。
以上資料參考於熬亭宮官網
#3
![]() |
寄件者 鹿港遊廟宇篇 |
#4
![]() |
寄件者 鹿港遊廟宇篇 |
#5
![]() |
寄件者 鹿港遊廟宇篇 |
#6
![]() |
寄件者 鹿港遊廟宇篇 |
天后宮建於雍正三年(1725年),前後歷經了多次的修建
殿內以供俸媽祖為主
正殿內有數十尊媽祖神像,有湄洲媽、鎮殿媽、二殿媽、船頭媽、進香媽、金媽祖等
#7
![]() |
寄件者 鹿港遊廟宇篇 |
「藻井」一詞歷代文獻有龍井、方井、圜等不同的稱呼,
在《風俗通》記載:「今殿作天井,井者,東井之象也,藻水中之物也,皆取以壓火災也」,
由此可知藻井除了裝飾外,亦有避火災之意。
藻井是建築物中最尊貴的做法,它的功能為隔斷過高的空間,
以保持室溫及避免灰塵下落,藻井的做法能塑造室內富麗堂皇的效果。
天后宮的藻井分為兩層,底層八角形的每一邊出二栱,每栱升四斗,以二十四組斗栱組砌而成,呈八卦形往內齊集,此層藻井的每一邊有八仙的人物造型與吊筒,八仙人物的上方分別為「四愛」及「漁、樵、耕、讀」,「四愛」為「茂叔愛蓮、羲之愛鵝、淵明愛菊、和靖詠梅」。
以上資料摘錄於天后宮官網
#8
![]() |
寄件者 鹿港遊廟宇篇 |
#9
![]() |
寄件者 鹿港遊廟宇篇 |
#10
![]() |
寄件者 鹿港遊廟宇篇 |
#11
![]() |
寄件者 鹿港遊廟宇篇 |
#12
![]() |
寄件者 鹿港遊廟宇篇 |
然而,福澤未能易求,如此淺顯的道理,參的透的卻又能有幾人?
#13
![]() |
寄件者 鹿港遊廟宇篇 |
#14
![]() |
寄件者 鹿港遊廟宇篇 |
#15
![]() |
寄件者 鹿港遊廟宇篇 |
#16
![]() |
寄件者 鹿港遊廟宇篇 |
但,香火卻不如天后宮旺盛
台灣以龍山寺為寺名共有五座,分別為淡水龍山寺、萬華龍山寺、鹿港龍山寺、台南龍山寺、鳳山龍山寺,能以「龍山」為寺者,一般為泉州海龍山寺分香的寺廟。
鹿港龍山寺為先民從泉州移民來台時,迎請觀音菩薩,於鹿港舊港溝「虎頭澳」(大有內街,早年河堤邊,目前尚有一塊「唵嘛呢叭彌吽」碑)附近的暗街仔內結廬為寺。由於年代甚早,何時創寺未有史料記載,傳說龍山寺創建年代為明永曆年間(1646至1661年)。
以上資料摘錄自龍山寺官網
#17
![]() |
寄件者 鹿港遊廟宇篇 |
#18
![]() |
寄件者 鹿港遊廟宇篇 |
#19
![]() |
寄件者 鹿港遊廟宇篇 |
#20
![]() |
寄件者 鹿港遊廟宇篇 |
您還推出-廟宇篇,ㄏㄏ....鹿港之旅這趟路沒白走喔,
回覆刪除還真感謝您找出相關資料,讓我溫故知新。
今天看到書上的一句話挺符合您這篇幅的,分享給大家。
"合掌以為華,身為供養具;善心真實香,讚歎香雲布。
諸佛聞此香,時復來相度;汝今勤精進,終不相疑悟"。
to 不知名的人士
回覆刪除呵,感謝賞圖~~
這趟深度鹿港行,我也是受益良多呢
還有,謝謝你分享的詩句,真的是很受用
龍山寺也有個八卦藻井
回覆刪除我覺得比天后宮的好看
你下次可以去留意看看~~ :)
PS:
登玉山的部分
我有留一些資訊給你參考~
to Paul
回覆刪除龍山寺的八掛藻井我也有拍啦
本來覺得都長的一樣,所以就沒貼啦
不過,經你這麼一說,我發覺,真的長的不同耶~~~
&
謝謝你的玉山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