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3日 星期六

北京行-頤和園(下)

#1
寄件者 北京行
石舫
名清宴舫,是一半入水的兩層石舫,長96米,上原有中式艙樓,1860年被焚,光緒重建時改為木製仿西洋大理石艙樓,並在石舫兩側加造明輪。石舫西北為小島,島上原有西所買賣街,兩岸仿揚州瘦西湖景色。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2
寄件者 北京行
登萬壽上覽頤和園全景
這時我真恨,沒有超廣角可以用


#3
寄件者 北京行
蘇州街:又稱買賣街。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年),乾隆帝下江南,到蘇州遊歷唐代白居易修建的七里山塘,回京後在頤和園後湖仿照七里山塘的模樣修建了蘇州街。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光緒時期重建頤和園時未修復,1988年復建。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4
寄件者 北京行
蘇州街一景


#5
寄件者 北京行


#6
寄件者 北京行
諧趣園:位於頤和園東北角。此園是乾隆於乾隆十六年(1751年——下江南時,看了無錫惠山腳下的寄暢園,仿其意而建,自然保有江南園林之美。諧趣園原名惠山園,1811年曾經改建並改為現名,為萬壽山東麓的園中園。這座園有「到門唯見水,入室盡疑舟」之美譽。園內水多橋多,最著名的橋是知魚橋。此橋橋身低平,貼近水面,能讓遊客觀賞魚群在水中來回穿行。橋坊上有乾隆皇帝命題的詩句。諧趣園的北部是正殿涵遠堂,此堂原為慈禧太后在此水池釣魚時休息之用,殿內裝飾精美雅緻,在頤和園里可說是上乘之作。另外,環繞水池的游廊是一條景色多變的的遊覽路線,隨著每一轉折,必有新的景色出現在眼前。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7
寄件者 北京行
紫氣東來關
一面寫著紫氣東來,源自於老子出關的典故
另一面寫著赤城霞起晉代文學家孫綽"天台山賦"的名句
此關口為當年園內分區防守的關口


#8
寄件者 北京行
德和園大戲樓:頤和園中看戲的地方,原為乾隆時期的怡春堂。樓高21米,三層,結構與圓明園同樂園清音閣和避暑山莊清音閣相同(與紫禁城暢音閣不同的地方在於其外形是卷棚頂,且覆灰瓦),是清朝最大的戲樓之一,三層舞台間有天地井相通,南部有兩層的扮戲樓,北部為看戲用的頤樂殿。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9
寄件者 北京行


#10
寄件者 北京行
仁壽殿:在頤和園東宮門內,是園中坐朝聽政的正殿。乾隆時名為勤政殿,光緒時重建,改為現名。殿為東向,面闊九間,單檐卷棚歇山頂,兩側有南北配殿,前有銅麒麟、壽星石,東為仁壽門。殿北有水井「延年井」,殿後為巨大的獅子林假山,仿蘇州獅子林,堆山所用的劍石、石筍為圓明園正大光明殿後假山遺物。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順道一提,仁壽殿中間擺銅鳳卻把銅龍擺在兩旁,是慈禧有意凸顯自已權勢的意義

慈禧晚年信佛喜歡人家稱他為老佛爺
其典故是這樣子的
慈禧對佛是很虔誠的,念經供佛從不間斷,即使有時外出巡視也必如此。 有一次北京少雨,全華北五穀受害。 依照習俗,凡遇此情形,慈禧與朝廷官員便要每日向如來佛求雨,一直求到雨來為止。 這一次只求告三天雨就來了,李蓮英很興奮,便趁機恭維慈禧,說太后真是了不得,差不多就好像是佛爺一樣。 這番恭維的話使慈禧很高興。 從此以後,慈禧就變成了李蓮英的“老佛爺”,每次奏話的​​時候,總是這麼稱呼。 不久以後,“老佛爺”這個稱號就不脛而走,傳遍宮裡宮外、北京及全國。

實際上,“老佛爺”的稱呼不是慈禧專用的,清朝各代皇帝的特稱都叫“老佛爺”。 清朝帝王之所以用“老佛爺”這個稱呼,是因為滿族的祖先--女真族首領最早稱為“滿柱”。 “滿柱”是佛號“曼殊”的轉音,意為“佛爺”、“吉祥”。 後來,有的顯赫家族,世襲首領,起名就叫“滿柱”。 滿清建國後,將“滿柱”漢譯為“佛爺”,​​並把它作為皇帝的特稱。慈禧的野心也可由此略知一二

#11
寄件者 北京行
走馬看花的走了頤和園一遭,
回來後翻了些資料才發覺
很多景點只是走過,完全不知其典故,所以也沒多加留意(因為那台兩光導覽機全程有4/5的時間呈現死機狀態)
不過,光是如此,我們也耗掉了一整天的時間了


#12
寄件者 北京行
北京的地鐵


#13
寄件者 北京行
隔天就要回台灣了,當天我們又回到王府井吃北京小吃


#14
寄件者 北京行
不是手工麵,貴又難吃,真的是用來騙觀光客的


#15
寄件者 北京行
北京的鍋貼...都是皮,裏面沒啥餡,哇咧圈圈叉叉,我寧願回台灣吃八方雲集= =


#16
寄件者 北京行
羊肉湯煲......唉,我只能說,台灣的夜市小吃,真的是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